多彩人生在蓝天——记“老民航”徐柏龄
作者简介
吕聪敏 先后在中国驻英国代办处、外交部欧美司、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外交部美大司任职,曾任国务院总理李鹏的外事秘书、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十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大制度理论研究会副理事长、各国议会联盟执行委员、中美议会交流机制中方副主席、中国加拿大议会协会中方主席等职。
1957年8月2日苏联政府赠送给周恩来总理一架伊尔14专机,在北京西郊机场举行交接仪式,周恩来总理和苏联代办亲自出席仪式。张瑞霭、徐柏龄、宋尚文、季俊千、鲁兴、季玉太等专机组参加仪式。从此,新中国民航有了第一架固定式专机。参加仪式的还有民航总局局长邝任农(后排左4)、空军副参谋长何廷一(右1)。
我和老徐相识共事多年,但真正了解他的传奇人生还是在拜读过他的著作《专机上的政要人物》之后。柏龄同志比我年长6岁,是我的兄长,从他身上我学到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所以,我视他为良师;在多次陪领导同志出访期间,他给了我许多宝贵的支持和帮助,所以,我视他为益友。
他的家乡浙江乐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九、十两届全国人大时,我是浙江选出的代表,曾有幸以代表视察的名义去乐清参观学习。未曾想到,这正是孕育了柏龄同志生命的地方。
1954年徐柏龄在空军航空第一学校。
更未想到,他在这里度过了水深火热的童年。年幼的他竟懂得国家的忧患和人民的苦难,毅然告别相依为命的母亲,在地下党的指引下,参加了浙南游击队。
温州解放后,他成为一名正规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因偶然的机缘,他加入了人民空军,飞上了蓝天,这是他人生历程的一次重大转变,决定了终生与蓝天结缘,与飞机为伴的事业归宿。
1965年5月28日至6月10日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带领下,中国民航伊尔18专机组首航非洲坦桑尼亚。历时13天,飞经12个国家,克服了许多艰难险阻,安全顺利地完成了历史性任务。回到西北十四号基地后,周总理和专机组全体同志合影留念。从此,中国民航打开了新局面,飞向全世界。
20世纪50年代初,正当中国民航事业起步之时,他响应国家的召唤,由空军转战民航,一干就是几十年,无怨无悔,忠诚不贰。他是中国民航事业发展历程的一册读本,还是中国民航队伍的一部志书。我这样评价他当然并不为过。
1956年11月徐柏龄同志驾驶伊尔14飞机执行航班任务,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机场上。
老徐从1957年起就执行专机任务。作为机长、领队,时时心系专机的安危,肩负千斤重担,确保中央领导同志出访或视察工作的顺利和圆满。他和他的团队,使命至上,严字当头,默默无闻。他们的身影从不在电视屏幕上出现,他们的名字从不见诸报端,但又谁能不知,一次次成功的高级别出访、一次次重任在肩的领导人外地考察,倾注了他们这些幕后英雄的辛劳和汗水。
在浩瀚无际的天空,专机在平稳飞行着。代表团成员可安心工作或安然休息,或尽情欣赏空域的美妙和神奇,或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们的机组此时依然忙碌着,不能有丝毫懈怠。飞行是个极为严谨的行业。航空界有一句格言:只要没完成人生中最后一次平稳的降落,没人敢轻言“胜任”这项工作。飞行这个特殊的职业带给人的挑战没有止境。
1979年1月28日(春节),邓小平总理和夫人卓琳首次访问美国,在波音707飞机上同专机组人员合影。前排右起:邓小平、卓琳、徐柏龄。后排右起刘益良、龚道明、李文、郭成才。
老徐除了为三代中央领导人执行专机任务,还驾机接送多位外国元首和政要。110多个国家留下了他的足迹,留下了他几十年外事飞行生涯斑斓纷呈的记录。当我仔细翻阅《专机上的政要人物》中一行行朴实无华的文字和一张张记录历史的珍贵照片时,看到的是我国老一辈革命家为国为民的无私情怀和高风亮节的风范。
在老徐眼里,笔下的他们为我们这辈人树立起不朽的丰碑。我理解这正是老徐编写此书的真正用意。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同他一次次面对面的交谈,就像慈祥的长辈和晚辈的促膝长谈,有祝福,有激励。他1957年8月2日第一次为周恩来总理驾驶专机去青岛,他说他当时的心情是光荣、自豪、兴奋、不安交织在一起。
1970年4月26日,周总理和邓颖超与徐柏龄(左四)等人在首都机场合影。
柏龄同志永远铭记周总理同他的第一次握手和谈话的情景。周总理用慈祥而深挚的目光注视着他,用略带家乡淮安口音关切地问:“徐柏龄同志,你是什么地方的人?”“浙江!”“浙江是个好地方。你今年多大了?”“25岁。”“好,年轻有为!”50多年来,柏龄同志始终以周总理的鼓励和期望鞭策自己。
1959年10月26日徐柏龄同志出席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并当选主席团成员,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这是国家主席刘少奇同徐柏龄同志握手。
人们对徐老的钦羡是由衷而发的,除了精湛的飞行技艺和飞行管理才干外,还有他见证过许多重大历史和外交事件的阅历。他曾驾驶中国民航专机首次远航非洲,为周恩来总理出访亚非多国架起空中桥梁;他亲历震惊世界的绝密飞行,把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亨利·基辛格接到北京;他曾驾驶邓小平专机赴美,目睹中国领导人首次对美进行国事访问的历史性场景;他率领中国民航首航班机第一次飞越浩瀚的太平洋,开启了通向大洋彼岸的空中航线……
中国民航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历的艰辛老徐是最有发言权的。今日的中国民航已非昔日可比。波音、空客大型飞机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起降,已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可我们这些只知尽享乘坐中国民航飞机之乐的人并不清楚中国民航发展历程中克服重重困难的细节。当柏龄同志1983年12月21日远赴美国西雅图交接波音747Combi飞机的消息传到国内时,民航界内外都为之高兴不已,纷纷表示祝贺。
1981年1月7日,中美两国正式通航。徐柏龄率机组首航美国获得成功。
如我记忆不错的话,我和老徐相识并合作共事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此后多年,我因陪同中央领导同志出访经常乘坐他担任领队的专机,与机组同志朝夕相处。我常对人讲,专机机组是个敬业尽职的优秀集体,之所以优秀,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有位出色的领队。
最近,我得闲翻捡过去的照片和出访手册,每每看到机组成员那一部分,我不由自主地陷入静静的回忆。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一张张亲切的笑脸,一幅幅记录机组和代表团工作人员亲密合作、结伴游览参观,甚或打闹逗趣的照片,频频叩击着我的心扉。这一切已过去多年,当时的情景在我的脑海依然是那么清晰。那是一段不短的难忘岁月,承载着我们彼此的友谊和信任。
我与老徐同感同受,他多年担任李鹏同志出访专机领队,我作为一名工作人员,既有乘坐专机的愉快经历,又从机组可圈可点的航迹中看到他和他的同事的辛劳和敬业。坐柏龄同志亲自负责的专机,从领导到工作人员都是一百个踏实放心,这是大家公认的。
“天有不测风云”,这是自然常识。以飞行、空乘为业的人们,对天气尤为敏感。机组的可敬可佩在于他们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化险为夷的本领,他们的出色表现凭的是机敏、智慧和高度的责任意识。
徐柏龄在飞机起飞前仔细检查飞机。
2001年11月李鹏访问古巴遭遇代号“米歇尔”飓风的惊心一幕令我刻骨铭心。专机是从北非的阿尔及利亚横跨大西洋飞往哈瓦那,航程8569公里,按正常飞行需8小时30分。老徐事后多次提到李鹏同志当时对他的鼓励:“徐柏龄同志,你有经验,飞行安全由你全权处置。”他把这句话看作中央领导对他和飞行团队的高度信任。
他同陈景林机长分析了当时顺风的特点,决定抢在飓风登陆前在哈瓦那安全降落。为应对可能的不测,做到有备无患,飞机特意多加了5吨燃油。王治权大使向古巴方面通报后,对方很快同意了我们提前到达的请求。专机于当地时间13时30分安全降落,比原定计划提前了1小时15分。机场风和日丽,欢迎仪式顺利进行。为了避免飓风对我专机的损坏,张文顺机长带领一个飞行组、一个机务维修组和两名乘务员立即飞往哈瓦那东南405公里的圣地亚哥市避风。
傍晚六七时,飓风登陆。顷刻间,天昏地暗,乌云翻滚,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十几米高的巨浪翻滚奔袭,冲击着岛岸。住地房间一片漆黑,暴雨猛烈击打着窗户,令人胆战心惊。李鹏与卡斯特罗会谈的客厅只好用蜡烛照明。
因为老徐和机组安全预案得当,应急处置果断及时,既保证了专机的安全,也保证了李鹏访古任务的圆满完成。难怪大家都说,只要看到徐柏龄和陈景林,心里就踏实。
屡次创下中国飞行史上奇迹的徐柏龄。
岁月无情,柏龄同志和我已经退出我们各自热爱和熟悉的岗位。令人高兴的是,不少曾一起工作的年轻同志依然活跃在民航战线,成为民航业务的中坚,风采不减当年。虽然我同大家疏于联系,但我们的心并没有分开。思思念念,我的脑海里总是闪现那些熟悉的兄弟和姐妹的身影。看了老徐写的《专机上的政要人物》和其他回忆文章,悠悠往事如决堤之潮。多彩的蓝天人生属于老徐和机组的朋友。请接受一个曾受到你们无微不至的关爱,又给你们多多烦扰的外交老兵的问候和祝福。
— END —
文章来源 |《西交民巷23号院随想》
作者 | 吕聪敏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